除了吉祥物“冰墩墩”,本次冬奧會上吸引眼球的還有很多新科技產品,其中就包括1000多輛穿梭各個場館基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
近日,這些汽車的燃料電池系統供應商之一,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億華通)遞交招股書,擬赴港二次上市,?國泰君安?國際、智富融資為其聯席保薦人。
昔日的“氫能源第一股”,如今股價一蹶不振,公司盈利面臨困境,亟待二次上市解困。
前大客戶陷資金困境拖累虧損
存大額應收賬款減值風險
億華通是一家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商,擁有設計、研發、制造燃料電池系統包括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電堆的能力,產品主要面向商用應用(如客車和貨車)。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2020年車用燃料電池系統總銷售功率計算,億華通在中國燃料電池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占市場份額為34.8%。
截至2021年9月30日,億華通的燃料電池系統已安裝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目錄中的67款燃料電池汽車上,位居行業第一。
即使有著行業第一的市場占有率,億華通近幾年也難逃虧損。
2019年、2020年,億華通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54億元、5.72億元,2020年營收增幅為3.37%;2021年1-9月,億華通的營業收入為3.73億元,同比增長189.26%。
報告期內,億華通的凈利潤分別為4589.9萬元、-976.2萬元、-9280.1萬元。
億華通經營業績表
圖片來源:億華通招股書
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億華通的金融資產減值虧損分別為6038.4萬元、9584.6萬元、6274萬元,這主要源于兩筆舊賬。
第一筆涉及股東?東旭光電?的全資子公司上海申龍。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億華通應收上海申龍的應收賬款分別為2.97億元、2.9億元、2.86億元。
由于上海申龍的母公司自2019年起因陷入資金流困境,加上控股股東的股份一直被司法凍結,且上海申龍的后續回款金額相對較少,億華通對其逐步計提了額外減值撥備。
報告期內計提的減值損失準備分別為4680萬元、1.16億元、1.72億元。
第二筆則是來自“主要客戶前子公司”中植汽車。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億華通應收中植汽車的應收賬款分別為4840萬元、4140萬元、4140萬元。
中植汽車同樣“負債累累”,多次被列為被執行人,還債希望渺茫,億華通也不得不早做準備。
報告期內,億華通對其應收賬款計提的減值損失準備分別為1550萬元、1660萬元、2480萬元。
不過,按照億華通2021年業績預告的說法,這筆損失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截至2021年末,億華通應收上海申龍客車款項共計2.82億元;應收中植汽車(淳安)款項為4094.14萬元,且其中3050萬元賬齡已達3年以上,遠超公司客戶正常賬齡水平。
根據2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回款情況等因素,億華通進一步將其壞賬計提比例由2020年底的40%提升至90%。
毛利率逐年下滑
近2個月股價腰斬
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毛利率的下降或為虧損更重要的原因。
報告期內,由于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且每kW(千瓦)平均售價的跌幅超出每kW生產成本的跌幅,億華通銷售燃料電池系統的毛利率由2019年的48.2%略微下降至2020年的43.2%,又進一步下降至2021年1-9月的30.8%。
按業務活動劃分的毛利及毛利率
圖片來源:億華通招股書
加氫站的數量及位置、氫氣的成本及就氫氣使用的政府補貼的持續提供都將影響億華通的盈利能力。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建成加氫站118座,其中70多座均處于虧損狀態。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0年全國換電站保有量為555座,遠超加氫站數量。
而充電樁的數量更為龐大,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114.7萬臺,同比增長42.1%。
此外,由于氫氣的危險化學品屬性,目前加氫站只能建設于遠離居民區的位置,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者使用的積極性。
因此,氫能源車目前看來最大的用途仍然是在商用上。
億華通的困境也是氫能源行業普遍的困境。
雖然氫能源作為動力兼具環保、高效、可再生、不懼低溫、補能快速的優點,但其成本高昂、制備困難且安全問題嚴峻,難以快速大面積鋪開。
氫氣密度低且極易燃燒爆炸,對儲存環境有著很高要求,制氫、運氫、儲氫、加氫,每個環節的成本都不低。
2020年-2021年,戴姆勒旗下的梅賽德斯-奔馳、?上汽集團?、日產及本田汽車相繼宣布終止燃料電池汽車項目,基本宣告了氫燃料電池在乘用車市場的發展前景。
而目前看來最有希望的商用車市場也并不樂觀。根據央視新聞2021年年初對上海市情況的測算,按照氫氣每千克35元單價計算,公交車百公里燃油費用約為280元,而如果使用柴油,由于上海有補貼,百公里燃油費用僅約為123元。
過去幾年,政府補貼加速了電動汽車的發展。氫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政策的助推。
報告期內各期,億華通獲得的政府補貼分別為3028.7萬元、2419.4萬元、2074.4萬元。
2016年,億華通登上新三板,退市后于2020年8月又登陸了上交所科創板,并在上市期間成功累計融資人民幣15.5億元。
但從2021年12月16日最高達到每股328.14元之后,億華通的股價就開始不斷走下坡路,2月18日收報169.93元,兩個月的時間股價近乎腰斬。
股東的減持正加速這一恐慌。
2021年9月3日,億華通公告,公司股東、一致行動人水木揚帆、水木長風及水木愿景(合計持有公司股份641.1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99%)計劃減持318.3萬股。
12月3日及11日,億華通公告水木長風、水木愿景、水木揚帆已分別減持0.75%、0.51%、1.03%,合計套現約4.62億元。
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億華通將用于未來3年的研發、提高燃料電池電堆的產能、投資及潛在收購以及與核心業務一致的公司結盟、提升品牌知名度、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具體募集金額未披露。
]]>“大型活動組織者需在大型活動的籌備階段制訂碳中和實施計劃,在舉辦階段開展減排行動,在收尾階段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并采取抵消措施完成碳中和。”
具體而言:
“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計劃應確定溫室氣體排放量核算邊界,預估溫室氣體排放量,提出減排措施,明確碳中和的抵消方式,發布碳中和實施計劃的主要內容。”“大型活動組織者應根據碳中和實施計劃開展減排行動,并確保實現預期的減排效果。”“大型活動組織者應根據大型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為碳抵消提供準確依據。”“大型活動組織者應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的方式或通過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用于抵消的碳配額、碳信用或(和)碳匯量大于等于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排放量時,即界定為該大型活動實現了碳中和。”
流程指導已經明確,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正在一點一點踐行。它的碳中和實施計劃,可以濃縮成以下這張表:
另外,針對北京冬奧會供熱需求,已建設多座10萬平方米級以上大型太陽能集中供熱站,以期用清潔的太陽能來為奧運場館所有建筑供熱。
與此同時,京冀、京張一體化的“任督二脈”也在冬奧建設中得以打通,京張高鐵、京禮高速相繼建成,延慶、張家口正式步入首都“一小時交通圈”。
基本實現清潔能源車輛保障
目前,8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已在張家口賽區進行了測試,賽時將在延慶、張家口投入700余輛氫燃料大巴車提供交通服務保障;試制的氫燃料電池應急電源發電車,替代柴油發電車,已在國家速滑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測試備用。
為此,北京冬奧會的具體做法是:
據了解,北京的38萬畝造林綠化增匯工程和張家口市5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工程,將賽事前3年至5年的碳匯量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用于碳中和。這些碳匯工程將在賽后持續發揮區域碳中和的作用。
奧林匹克精神把世界各國人民聚在一起,彌合歷史、文化甚至意識形態分歧,建立國家間的友好關系。以北京冬奧會為窗口,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自己邁向碳中和的誠意。
一呼百應,預計在此之后,將有更多的大型活動以北京冬奧會為范本,實踐碳中和。
碳中和產業深度究報告最先出現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
]]>碳中和產業深度究報告最先出現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
]]>以光伏、風電為首的綠色清潔能源廣受關注,裝機容量不斷突破新高。關于綠色電力相關利好不斷,市場上相關綠電板塊也獲得投資者的追捧。
綠電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綠色電力目前主要由可再生能源組成,其排碳量較低,環境影響較小,符合能源低碳轉型的方向。
國家能源局數據預測,到2030年,光伏裝機容量將比2020年增長5倍、風電裝機容量將比2020年增長3倍。
到2050年,理想情況下,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占比將能達到35%、32%,發電量從2020年的7300億千瓦時,增長到12萬億千瓦時。
光伏和風力發電是“碳中和”主要中堅力量,而像核電、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等已在發展的路上,未來將成為綠色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交易溢價空間有望打開
可以看到,近幾個月來,關于綠色電力的利好不斷出臺: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啟動;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推進電力市場機制建設,推動新能源的角色參與市場交易的提出;省間電力現貨交易規則,鼓勵省間綠電交易。
在高煤價下,通過要求高耗能項目采用綠電、減排,也使得企業從對綠電的被動需求轉為主動,風電、光伏交易電價有望上浮,綠色交易溢價空間持續打開。
2021年低估值的綠色電力概念股名單曝光
華電國際:動態市盈率為21.51倍,總市值為427.36億元,近20日漲幅為18.31%
國內最大的綜合能源企業之一,華電集團旗下,華電國際主營以火電為主,水電,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等互補的多元化發電結構。
目前是山東省裝機最具規模的發電公司,旗下控股發電廠45家,產業鏈相對完善,經驗豐富,布局煤炭資源,具有成本優勢。
水力發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的裝機容量分別為3.33億千瓦、5,216萬千瓦、2.92億千瓦、1.86億千瓦時,上半年風能裝機同比增長34.7%。
桂冠電力:動態市盈率為23.75倍,總市值為496.59億元,近20日漲幅為17.32%
國內領先的水電企業,桂冠電力主營水力、火力發電,其水電站的生產管理穩居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旗下擁有水光互補疊加發配售一體化產業鏈,上半年裝機容量1213.16萬千瓦,桂冠電力發電業務主要以水電為主,占比84.31%,火電、風電為輔。
水電、火電、風電裝機分別為1022.76萬千瓦、133萬千瓦、57.4萬千瓦。
水電資產持續注入,水電裝機規模排名僅遜于長江電力,國投能源,川投能源。長江電力持續增持,優質水電資產價值明顯。
寶新能源:動態市盈率為11.04倍,總市值為133.82億元,近20日漲幅為15.60%
新能源電力細分龍頭,聚焦于新能源發電、金融投資等業務。旗下梅縣荷樹園電廠是單機以及總裝機規模全國最大的資源綜合利用電廠,有著低煤耗、低排放的核心競爭優勢。
風電方面,陸豐甲湖灣(陸上)風電場一期2X24MW 風電機組自09年投產后便持續發電,
汕尾后湖(500MW)海上風電項目機組在11月末也實現全部并網發電,未來將持續加碼兩大電力業務板塊、兩大能源基地、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221”發展規劃。
東方能源:動態市盈率為21.04倍,總市值為267.02億元,近20日漲幅為12.47%
河北省內光伏裝機容量最大的企業,東方能源聚焦于清潔能源發電及熱電聯產等業務,旗下主要產品為電力及熱力,售熱業務集中于石家莊地區,占該地域供熱市場的四分之一,
目前其供熱量、供熱參數等均在業內處于同類設備的領先水平;
通過對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拓展,目前擁有風力、光伏發電,上半年全口徑裝機容量達209.9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68.56%。而金融業務則包括信托、期貨、保險經紀等多個金融領域
綠色動力:動態市盈率為21.15倍,總市值為145.75億元,近20日漲幅為11.16%
國內先進的垃圾焚燒企業,中國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綠色動力聚焦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業務,
綠色動力還是壓力變送器、電磁流量計產品的老牌制造企業,旗下產品技術指標保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企業,擁有運營項目日處理垃圾能力2.9萬噸,裝機容量達593MW,焚燒發電項目已達四個,
項目數量及垃圾處理能力均保持行業前列,還成功拓展供熱業務。
中國核電:動態市盈率為16.54倍,總市值為1238.44億元,近20日漲幅為7.94%
全球排名第四的核電企業,大型商用核電站的運營商,中國核電擁有30多年核電工程建設管理實踐經驗,
旗下擁有CP300、CP600、CP1000、華龍一號等業界最豐富的核電堆型,
目前控股在運的核電機組共24臺,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90萬千瓦,占全國商運核電機組的42.25%,儲備核電廠址10個以上;
新能源在運裝機容量603.694萬千瓦,其中風電197.39萬千瓦、光伏406.304萬千瓦。中國核電還布局低溫供熱堆平臺。
深圳能源:動態市盈率為15.08倍,總市值為395.34億元,近20日漲幅為6.81%
深交所上市的首家電力企業。深圳能源聚焦于清潔電力、生態環保、智慧燃氣、海外能源四大產業布局,
目前可控發電裝機容量為1,383.94萬千瓦,總體清潔能源占比超過66%,
其中天然氣、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占比最大,分別達24.57%、20.84%,
還有水電發電、光伏發電,能源環保板塊通過收購環保發展55%股權,加大國內垃圾收運一體化市場份額,多元化的產業格局逐漸形成。能源燃氣板塊上半年同比增長147.13%。
申能股份:動態市盈率為11.27倍,總市值為320.76億元,近20日漲幅為5.83%
上海能源龍頭,申能股份聚焦于電力、石油天然氣業務,是上海地區電力結構多元化的能源供應商,
旗下采用高參數低能耗的大型發電機組,節能環保指標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近幾年來,積極發展和探索清潔能源,清潔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提高,目前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已經超過20%,其營收增速已大幅超越火電業務。
湖北能源:動態市盈率為11.65倍,總市值為313.01億元,近20日漲幅為5.71%
湖北能源主營能源投資、開發與管理業務。旗下業務包括水電、火電、核電、新能源發電、天然氣輸配、煤炭貿易和金融投資等,旗下氣、電、熱領域初步形成產業鏈一體化布局,
目前可控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為645.36萬千瓦,占公司可控裝機容量的60.24%,運營管理著水布埡、隔河巖、高壩洲三級水電站。
1-10月累計完成發電量318.26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及光伏等新能源發電20.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56%。
中國廣核:動態市盈率為14.97倍,總市值為1509.91億元,近20日漲幅為5.28%
國內核能發電龍頭,中國廣核聚焦于核電站的建設、運營和管理業務,
旗下管理24臺核電機組、在建則有7臺核電機組,分別占全國在運及在建的核電總裝機容量52.04%、46.79%,主要產品是電力。
旗下全資子公司工程公司擁有設計、建造、運營一體化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其中結晶就是華龍一號,目前正開展四代核電技術跟蹤、并參與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篇幅所限,還有福能股份、國投電力、中國電建、方大集團等個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