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有關“藥品將由保健品代替”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熱傳。消息稱,“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提出,在未來兩三年之內要下架60%藥品,將由保健品和食品代替,并宣稱全民養生時代已經到來。
藥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果真如傳聞所說,人們只要吃保健食品就可以治病了,還能免去吃藥之苦。這樣“美好的愿望”真能實現嗎?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記者進行了一番求證。
記者查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以及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均未發現有這樣的正式文件,文中提到的“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發布”等細節純屬瞎編,并且存在一些不法商家虛假宣傳某些“保健食品”功能及效果的導向。
記者還發現,早在2018年3月份,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對類似謠言進行辟謠,要求發布此不實消息的網絡媒體平臺進行處理。
“請不要拒絕和你談養生的人!沒有健康,你就無法擁有世界……”看似善意的提醒,背后卻隱藏著一顆虛偽的心。經查證,“保健品代替藥品”是個別自媒體惡意營銷行為,網傳消息中的配圖明顯是做保健藥品的企業做虛假宣傳,迷惑網友。
事實上,保健食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不能代替藥品,更不能將保健食品作為“靈丹妙藥”。
保健食品和藥品有著嚴格的區別,記者做了梳理——
1.藥品是治療疾病的物質,但保健食品的本質仍然是食品,雖有調節人體某種機能的作用,但不能治療疾病。
2.藥品一般都具有毒副作用,但保健食品不能有任何毒副作用,不能對人體產生任何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
3.一般藥品不能長期服用,但保健食品卻可以長期食用。
4.藥品一般是針對有疾病癥狀的人群,但保健食品針對的是特定健康和亞健康人群。
5.藥品的形態一般是片劑、丸劑、膠囊等,但保健食品可以是食品形態。
保健食品“吃對”才健康,日常生活中該怎樣辨別呢?
一是要認清保健食品標志。保健食品外包裝上都有一個藍色標識,通常稱為“藍帽子”。該標識下方有相關批準文號以及批準的管理部門。
二是要仔細閱讀保健食品的標簽和說明書。保健食品的標簽和說明書包含保健功能、食用量、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和注意事項等內容。保健食品適宜一定人群,廣大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患者服用保健食品應當咨詢醫生。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提醒廣大網友:身體如果不舒服,一定要通過正規醫院進行診治,不要盲目偏信一些不法商家虛假宣傳推銷保健食品的說辭。以后再遇到“假借‘官宣’發布信息”的情況,請大家不要信謠、傳謠,一定要通過官方途徑進行核實。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碳中和產學研促進委員會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qsfba.com/2280.html